村网通总站 西鸣水村 169507.nync.com 欢迎您!
小小花椒树,变身 “摇钱树”,火红了山区群众的日子。李小蛋也从一名低保户,成长为人大代表。他的脱贫致富故事,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魏安智团队打造花椒产业助力山区群众精准脱贫的缩影。
从低保户到人大代表
李小蛋是河南三门峡市高庙乡小安村陈家村组的村民,种有17亩坡地花椒。“忙上七、八月两个月,钱就到手了。”凭着近几年的花椒事业,他脱了贫、致了富,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椒能手,2017年还当选为三门峡市人大代表。
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属高寒浅山区,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干旱缺水,农民耕作难度大。小安村陈家村组地处丘陵地带,全村有28户100多口人。
村主任曹永勤介绍,“咱们这自然条件不好,全是山坡地,以前种地,一年只能收一料,干旱缺水,浇灌不上,完全看天吃饭。种一亩小麦,辛辛苦苦也就二三百元。农民仔细算算账,种地还赔钱。”
李小蛋家有三口人,还有老伴和孙女。全家有17亩坡地,种小麦一年忙活下来,也挣不了多少钱。“种庄稼不挣钱,我们老两口和孙女吃的是低保。”
2003年退耕还林的时候,李小蛋给自己家的地全部种上了花椒,因为自己院子里的两棵花椒树还能挣点钱。2006年,花椒初步挂果,有了收成。他背着自己家的花椒进了三门峡市,却到处碰壁。“商家只认川椒、韩城椒和凤县椒。我这花椒根本卖不上钱,基本七八元零售了。”
李小蛋的难题,也是整个陈家村组的难题,400亩花椒可是整个村里人的生活希望。2010年,在三门峡市市科技局的牵线下,李小蛋结识了花椒专家魏安智。“在魏教授的手把手指导下,我才知道原来种花椒还需要这么多科学技术呢!花椒种好了,能卖这么多钱!”
当年,李小蛋的花椒收入了三四万元,收入是种小麦的20多倍。种了一辈子地的老汉,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拿着大把钞票的新鲜劲和激动劲至今记忆犹新。“从小活到老,如果不种花椒,不认得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恐怕一辈子都不知道5000元的票子一把握手里是啥感觉!”
如今的李小蛋,在椒农心中颇有威望。小安村张大姐羡慕地说:“他不光是我们这儿的土专家,现在还是我们人大代表呢!”李小蛋却骄傲地说,是西农的科技让小安村变了样,老百姓的生活变了天!
从秦巴山区到黄土丘陵
大江南北,黄河内外,老百姓的餐桌上总是少不了一样作料,那就是花椒。其香味浓郁、麻味悠长,有芳香健胃、湿中散寒、除湿止疼、止痒解腥之功效,是作料中的极品,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2003年,一直从事林木遗传育种和植物资源利用的魏安智被宝鸡市人民政府聘为花椒大院首席专家,从此步入了花椒的科研与推广领域。
十几年来,他带领课题组杨途熙、王胜琪、刘永红等,深入秦巴山区凤县的沟沟坎坎、田间地头进行调研,开展了整形修剪、嫁接、平衡施肥、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培训,示范推广规范化生产技术26万亩,使凤县这个花椒老产区发展成为在陕西仅次于韩城的花椒生产大县。
目前,“凤椒”相继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国家“有机食品认证”、陕西名牌产品称号,“凤椒”及“凤县大红袍”的美名远播它乡。
凤县的花椒红了,百姓的日子火了,慕名而来取经的人多了。致富之火,可以燎原。小小的花椒,红红火火地从秦巴山区曼延至黄土丘陵,魏安智等专家的战场又扩大至甘肃武都、天水。
甘肃武都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地带,“七山二林一分田”,其花椒栽培有2000年的历史。近几年由于花椒市场的潜力和火爆,政府将花椒作为半山干旱区群众脱贫致富产业,2015年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成为国家林业局花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又一基地。
“家栽一棵花椒树,解决全家油盐醋;家栽十棵花椒树,解决一家衣和裤;家栽百棵花椒树,快步奔向致富路。”从秦巴山区到黄土丘陵,椒农编的这一首顺口溜,道出了他们的幸福心声。
小小的花椒,原本日常生活的调味作料,在科技专家的精心打造下,已成为山区老百姓甜蜜生活的“主料”。(农日)